编者按:非常感谢骆军、钱培华两位专家在百忙当中撰写了《六十年上海梨产业发展》一文,对60年上海梨产业发展进行回顾、总结、思考和展望,为上海梨产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在上海瓜果产业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篇章。
编者按:非常感谢骆军、钱培华两位专家在百忙当中撰写了《六十年上海梨产业发展》一文,对60年上海梨产业发展进行回顾、总结、思考和展望,为上海梨产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在上海瓜果产业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篇章。
引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从60年代开始进行梨新品种引进和资源收集评价工作,继而开始梨栽培育种。作者通过对60年来上海梨树产业发展和科研情况进行梳理并总结,希望有更多的梨树种植者或科研人员了解过去,对前车之鉴引起重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水平有限,准备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梨树在我国分布广泛,栽培历史悠久,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松江府志记载,1750年已有梨树种植;清嘉庆《松江府志》记载相对具体,梨树零星栽植于上海、青浦、宝山等县;1929年编的《崇明县志》,也有记载梨树种植。1958年江苏十县划归上海后,开始了梨规模化种植,历经60多年的起起落落,目前梨果成为上海重要果品之一,面积达3万亩。
一、上海梨树产业的历史回顾
上海从1958年开始大规模商业化栽培,栽培品种有八云、菊水、太白、 今村秋、晚三吉、明月、江岛等,南汇、川沙、青浦、上海、松江等县种植。20世纪60年代初这些品种得到广泛栽培,以“上海蜜梨”和“上海晚梨”品牌畅销港澳市场。1965-1968年上海梨树面积达到800多公顷,其中廿世纪梨面积占20%,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品种,成为“上海蜜梨”的代表,梨产量达到6761.5吨,占上海水果总产量的30%以上。从而促成了梨品种引进的热潮,当时从各地引进100多个梨品种,包括鸭梨、长把梨、京白梨、巴梨、茄梨等,但大多数品种因不适应上海气候而被淘汰。1967年市果品公司从日本引进“三水梨”(1976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又从国内引入),其中幸水、丰水在生产中表现较好,新水表现不佳(八十年代初才完成引种报告)。
20世纪70年代梨树产业发展进入低谷期,廿世纪、太白、博多青普遍感染黑斑病,且日益严重。到1973年全部品种进行高接换种,以晚熟褐皮梨今村秋、晚三吉代替,但成熟晚、品质差。于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从日本引进新世纪、从河北引进早酥等抗病品种,开启了梨品种选育的研究,并进行试验、推广。之后,“上海蜜梨”的代表品种以新世纪替代了廿世纪。而明月、江岛等品质差的一些品种开始在生产上逐步淘汰。
改革开放迎来梨产业大发展大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