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瓜果行业协会

Shanghai Melons & Fruits Association

六十年上海梨产业发展(二)
来源: | 作者:作者:骆军 钱培华 | 发布时间: 2020-11-19 | 3520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者按:非常感谢骆军、钱培华两位专家在百忙当中撰写了《六十年上海梨产业发展》一文,对60年上海梨产业发展进行回顾、总结、思考和展望,为上海梨产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在上海瓜果产业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篇章。

引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从60年代开始进行梨新品种引进和资源收集评价工作,继而开始梨栽培育种。作者通过对60年来上海梨树产业发展和科研情况进行梳理并总结,希望有更多的梨树种植者或科研人员了解过去,对前车之鉴引起重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水平有限,准备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三、机遇与挑战

首先是品种问题,回顾上海梨树发展历史,有二次起落都同品种有关,一次抗病性问题,另一次是成熟期和品质,可见优秀品种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有品种贮备。早熟品种‘翠冠’比例偏高是当前主要问题。目前,上海主栽品种‘翠冠’占了80%以上,其它有少量栽培的早生新水、翠玉等,还有一些作授粉的清香、黄花、圆黄等,品种单一与市民对梨果消费逐渐趋于多样化、高端化的需求成为矛盾。上海地产梨发展以优质早熟梨为主,一定比例的中晚熟优质梨为辅成为解决当前燃眉之急的良策,让市民了解并接受地产优质中晚熟梨品种,消除气候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从长远角度,还要新引进不同特质、不同熟期的优质新品种,丰富品种储备,解决品种结构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其次,市场竞争需要果园规模化生产,而从业人员断崖式减少及快速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成为规模化生产限制因素,劳动力缺乏成为梨生产经营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开展机械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省力化”果园新农艺技术研究和实践成为当前主要工作,包括从果园建设、品种选择、树体管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各环节研究实践,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劳动用工,实现梨园管理机械化、智能化。从而来协调精细管理和规模化生产关系,提高上海地产梨果的竞争力。

再次,进一步探索梨生产经营中有效组织、领导方式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土地流转后,较之以前上海梨生产规模有了一定提高,但不少地方依然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要方式,如庄行,缺少领头人。一家一户种植管理、商品化处理、销售等很难做到规范化、标准化,梨果品质量数量难以得到保证,无法适应目前消费市场新销售模式,主要依靠小贩上门收购,产品容易滞销。虽然成立了不少经营组织,如合作社,但因合作社缺乏合作、约束的物质基础,社员也不会有效行使合作社沟通、协调及自我管理的功能,大多合作社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建议政府或社会组织对合作社社员的日常进行一些职责引导、指导,使合作社能充分发挥沟通、协调和自我约束管理功能,为生产提供优质稳定的果品,行使经营法人功能,使合作社成员之间能取长补短,发挥优势,相互约束,自我管理,提高产品、品牌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