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瓜果行业协会

Shanghai Melons & Fruits Association

六十年上海梨产业发展(一)
来源: | 作者:骆军 钱培华 | 发布时间: 2020-10-23 | 4918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者按:非常感谢骆军、钱培华两位专家在百忙当中撰写了《六十年上海梨产业发展》一文,对60年上海梨产业发展进行回顾、总结、思考和展望,为上海梨产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在上海瓜果产业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篇章。

引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从60年代开始进行梨新品种引进和资源收集评价工作,继而开始梨栽培育种。作者通过对60年来上海梨树产业发展和科研情况进行梳理并总结,希望有更多的梨树种植者或科研人员了解过去,对前车之鉴引起重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水平有限,准备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梨树在我国分布广泛,栽培历史悠久,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松江府志记载,1750年已有梨树种植;清嘉庆《松江府志》记载相对具体,梨树零星栽植于上海、青浦、宝山等县;1929年编的《崇明县志》,也有记载梨树种植。1958年江苏十县划归上海后,开始了梨规模化种植,历经60多年的起起落落,目前梨果成为上海重要果品之一,面积达3万亩。

一、上海梨树产业的历史回顾

上海从1958年开始大规模商业化栽培,栽培品种有八云、菊水、太白、 今村秋、晚三吉、明月、江岛等,南汇、川沙、青浦、上海、松江等县种植。20世纪60年代初这些品种得到广泛栽培,以“上海蜜梨”和“上海晚梨”品牌畅销港澳市场。1965-1968年上海梨树面积达到800多公顷,其中廿世纪梨面积占20%,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品种,成为“上海蜜梨”的代表,梨产量达到6761.5吨,占上海水果总产量的30%以上。从而促成了梨品种引进的热潮,当时从各地引进100多个梨品种,包括鸭梨、长把梨、京白梨、巴梨、茄梨等,但大多数品种因不适应上海气候而被淘汰。1967年市果品公司从日本引进“三水梨”(1976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又从国内引入),其中幸水、丰水在生产中表现较好,新水表现不佳(八十年代初才完成引种报告)。

20世纪70年代梨树产业发展进入低谷期,廿世纪、太白、博多青普遍感染黑斑病,且日益严重。到1973年全部品种进行高接换种,以晚熟褐皮梨今村秋、晚三吉代替,但成熟晚、品质差。于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从日本引进新世纪、从河北引进早酥等抗病品种,开启了梨品种选育的研究,并进行试验、推广。之后,“上海蜜梨”的代表品种以新世纪替代了廿世纪。而明月、江岛等品质差的一些品种开始在生产上逐步淘汰。

 改革开放迎来梨产业大发展大调整期,1979-1982年,梨树栽培面积达1300多公顷,产量20000多吨,梨果跃居上海果品生产的第一位。1981年从日本引进早熟梨长寿、多摩、早玉,1982年引进大果早熟梨八幸,长寿并进行推广,种植面积增加。这一时期栽培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梨树密植技术研究推广,每亩种植密度83-111株,行距2米*3-4米。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国内梨迅速发展,对地产梨果的生产影响巨大,除7月份上市的早熟梨外,上海梨果市场不景气,价格低迷。地产梨彻底败给了其他地方运过来的砀山梨:品种冲击,竞争力差,效益低下,栽培面积持续下滑(同10多年后的上海橘子何其相似)。到1997年,梨树总面积为770多公顷,仅占整个上海市果树总面积的6.22%,黄花(比砀山梨成熟晚)、新世纪(个头小,品质一般)为当时的主要梨品种,其次为长寿、丰水、八云等品种。那时对于一个“产量为王”的竞争时代,如此少的种植面积无疑是雪上加霜,梨树产业再次处于低谷,梨科研工作也几近停顿。后来随着翠冠(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早生新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育成)梨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松江仓桥(现永丰街道)、奉贤庄行和崇明庙镇等梨新生产区也开始孕育并成长。

上海梨恢复发展期,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通过改造老果园品种更新、推广优质早熟梨新品种,翠冠、早生新水等优质梨成为上海主要品种,树形由“疏散分层形”为主改为“多主枝开心形”树形,种植追求早投产。仓桥水晶梨通过控产提质,良种良法,规范种植技术,通过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加强梨果商品化处理,提升梨果品质;农旅节日文化融合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庄行蜜梨在政府科研部门大力扶持下,广开销售渠道,吸引市民到果园里来消费,如:结合节庆文化每年举办“菜花节”、“羊肉节”,开展梨王擂台赛等。众人拾柴火焰高,依靠多方力量齐心协力,地产梨重新获取了消费者“芳心”,提高了梨种植效益,促使梨树产业逐步回暖,松江、奉贤、崇明成为新发展重点梨产区。2012年全市总面积约为1933多公顷,总产量3.7万吨,单产19.2吨/公顷(2012年,上海统计数据)。

二、梨树产业现状

2019年全市梨栽培面积约2.7万亩,占果树总面积的13.5%(全市约20万亩),总产量约3.6万吨,总产值达2.9亿元,约占全市水果总产值的14.13%,

近年来全市梨产业发展具有稳中攀升的趋势,面积、产量排在桃、柑橘、葡萄之后,位据第四位,产值排第三。口感好的“上海蜜梨”又回来了,高品质造就优秀品牌,“仓桥牌”水晶梨、“庄行”蜜梨享誉上海市场,深受市民欢迎。南汇虽然以水蜜桃著称,但“南汇蜜梨”也不落后,以6719.48亩面积排在第一。近几年崇明区作为梨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栽培面积快速增长已达6443亩,仅次于浦东区,产量突破万吨位居全市之首。崇明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批新建梨园开始走集中连片、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农业道路,“崇明翠冠梨”在地方政府扶持下也开始被市民越来越熟知。

作者简介:

骆军,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果树所梨专家,研究员;

钱培华,系松江区梨树研究所所长,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