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非常感谢骆军、钱培华两位专家在百忙当中撰写了《六十年上海梨产业发展》一文,对60年上海梨产业发展进行回顾、总结、思考和展望,为上海梨产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在上海瓜果产业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篇章。
1979-1982年,梨树栽培面积达1300多公顷,产量20000多吨,梨果跃居上海果品生产的第一位。1981年从日本引进早熟梨长寿、多摩、早玉,1982年引进大果早熟梨八幸,长寿并进行推广,种植面积增加。这一时期栽培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梨树密植技术研究推广,每亩种植密度83-111株,行距2米*3-4米。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国内梨迅速发展,对地产梨果的生产影响巨大,除7月份上市的早熟梨外,上海梨果市场不景气,价格低迷。地产梨彻底败给了其他地方运过来的砀山梨:品种冲击,竞争力差,效益低下,栽培面积持续下滑(同10多年后的上海橘子何其相似)。到1997年,梨树总面积为770多公顷,仅占整个上海市果树总面积的6.22%,黄花(比砀山梨成熟晚)、新世纪(个头小,品质一般)为当时的主要梨品种,其次为长寿、丰水、八云等品种。那时对于一个“产量为王”的竞争时代,如此少的种植面积无疑是雪上加霜,梨树产业再次处于低谷,梨科研工作也几近停顿。后来随着翠冠(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早生新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育成)梨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松江仓桥(现永丰街道)、奉贤庄行和崇明庙镇等梨新生产区也开始孕育并成长。
上海梨恢复发展期,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通过改造老果园品种更新、推广优质早熟梨新品种,翠冠、早生新水等优质梨成为上海主要品种,树形由“疏散分层形”为主改为“多主枝开心形”树形,种植追求早投产。仓桥水晶梨通过控产提质,良种良法,规范种植技术,通过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加强梨果商品化处理,提升梨果品质;农旅节日文化融合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庄行蜜梨在政府科研部门大力扶持下,广开销售渠道,吸引市民到果园里来消费,如:结合节庆文化每年举办“菜花节”、“羊肉节”,开展梨王擂台赛等。众人拾柴火焰高,依靠多方力量齐心协力,地产梨重新获取了消费者“芳心”,提高了梨种植效益,促使梨树产业逐步回暖,松江、奉贤、崇明成为新发展重点梨产区。2012年全市总面积约为1933多公顷,总产量3.7万吨,单产19.2吨/公顷(2012年,上海统计数据)。
二、梨树产业现状
2019年全市梨栽培面积约2.7万亩,占果树总面积的13.5%(全市约20万亩),总产量约3.6万吨,总产值达2.9亿元,约占全市水果总产值的14.13%,
近年来全市梨产业发展具有稳中攀升的趋势,面积、产量排在桃、柑橘、葡萄之后,位据第四位,产值排第三。口感好的“上海蜜梨”又回来了,高品质造就优秀品牌,“仓桥牌”水晶梨、“庄行”蜜梨享誉上海市场,深受市民欢迎。南汇虽然以水蜜桃著称,但“南汇蜜梨”也不落后,以6719.48亩面积排在第一。近几年崇明区作为梨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栽培面积快速增长已达6443亩,仅次于浦东区,产量突破万吨位居全市之首。崇明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批新建梨园开始走集中连片、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农业道路,“崇明翠冠梨”在地方政府扶持下也开始被市民越来越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