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3年之后,上海最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梨品牌“仓桥水晶梨”只保留下了1700多亩,仅占上海梨树种植面积的0.6%。仓桥水晶梨规模面积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种植近万亩,而后逐渐缩减到目前的不足2000亩,这期间,仓桥水晶梨成为上海梨产业中最早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的产品,连续参展12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揽获金奖11次
仓桥水晶梨的消费市场,更早检验了都市果品的高品质能够换得高信誉和高价位的消费逻辑。早在2012年,仓桥水晶梨就推出了每只10元的定价标准,以此形成自身特色的品牌影响力,对于上海梨产业总体发展带来了良好影响。
相比传统的销售方式,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也更早开始挖掘生态、生活和生产融合带来的梨园附加值。比如,组织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采水晶梨能手”等活动。从2007年首届梨树认养、2008年首届游园节、2010年首届梨花节至今,一年一度主题活动的持续举办,将消费和教育引导变为常态化,而在这些过程中培育起来的黏性消费者,支持着仓桥水晶梨的市场销量,也让梨产业的栽培种植过程亲近于市民。

不过,上海要推动优质特色林果业向更高质量发展,除了保住品质和口感,还要经受成本、市场竞争要素的拷问。“仓桥水晶梨通过多年经营积累而来的丰产即丰收的市场逻辑,仍然存在挑战。”骆军说。其一,特色林果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种植技术上,始终面临着人力劳动成本日益增加,但劳动力资源逐渐减少的矛盾;其二,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导致规模化发展受限,也影响了这笔“成本账”的测算。其三,消费市场的群体结构正在转型,老市场与新用户之间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认知更迭,也为仓桥水晶梨产业发展带来考验。
记者采访得知,消费者信得过的“仓桥水晶梨”正积极融入双循环经济格局。不久前,仓桥水晶梨签约入驻东方购物电视频道,近两年,还陆续开拓了盒马鲜生、视频直播等新渠道,同时,仍坚守梨树认养、活动采摘、企业团购等传统方式。这些拓展积极保障着合作社和社员之间“产销共同体”的关系,努力为统一口碑、卖出好价格创造条件。
都市特色林果业实现品牌接续式发展的“挑战之问”也来自生态与产业之间。骆军提出,上海区域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农田面积缩小,这对于优质特色林果业农产品发展来说,挑战来得更严峻;居于黄浦江上游涵养林区域的梨园坚持在生态和产业并重的思路中寻求双赢,为都市林果业发展带来启示。
仓桥水晶梨核心种植区的位置相对特殊,这里不仅是黄浦江二级水资源保护区,且周边的城镇化发展程度相对高,距离松江城区不足10分钟车程。而确认在涵养林区域内建梨园,正是当时松江农业部门的决策。
“考虑到坚持生态环保,发展绿色农业产业,相比种植普通林木,对果农也是一大利好。”骆军表示,“事实上,只要当地政府充分重视,通过农业和林业部门协同联动,将特色林果业与涵养林经济结合发展,不失为推进都市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