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瓜果行业协会

Shanghai Melons & Fruits Association

探访上海淼洋合作社西瓜生产基地
来源: | 作者:guaguoxiehui | 发布时间: 2023-05-17 | 2312 次浏览 | 分享到:


5月11日,上海市瓜果行业协会秘书处、上海绿妮瓜果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一行,来到位于浦东新区泥城镇的上海淼洋果蔬专业合作社,实地探访该合作社在西瓜生产技术、销售和应对难点痛点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采用瓜稻轮作技术

走进淼洋合作社西瓜基地,一座座高大宽敞的连栋大棚整齐排列,颇有气势。大棚里,碧绿的藤蔓上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色泽鲜艳,十分诱人。

“采用瓜稻轮作技术,今年这里种了西瓜,以后几年就得种水稻,看,那里就是水稻田。”上海淼洋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晓英指着大棚东面大片已经翻耕、露出黄色泥土的稻田说。眼下,正是南汇8424西瓜集中上市的时候,董晓英带领员工每天采摘、运输、包装、销售,忙得不亦乐乎。



董晓英是一位80后新农人,2019年被评为“首届泥城十大优秀青年”,她的合作社还获得了“上海市级示范合作社”、“上海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等荣誉。谈到南汇8424西瓜种植技术,这位80后新农人如数家珍。她说,浦东南汇东部地区的盐碱地土壤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合“8424”生长,但是种瓜技术很重要,而采用瓜稻轮作技术是关键,即每一块西瓜地,前期都需要种植至少5-7年的水稻,才可以种1年西瓜。如果同一块地,第二年还是种西瓜,就会导致长势不良、病虫害增多、西瓜质量下降的现象。这是瓜农在长期的西瓜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通过瓜稻水旱轮作,可以确保土壤肥力、西瓜优质。合作社实行“稻瓜轮作”技术种出来的西瓜,皮薄圆整,肉质细嫩,味道鲜甜。



“农二代”的开拓进取

董晓英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农民。吃苦耐劳的父母最初在村里承包土地种植西甜瓜,是当地有名的种瓜能手。2015年,董晓英和丈夫赵进军接过合作社的担子成了“农二代”。

董晓英一旦下决心回归农业,就不怕任何困难。她虚心学习,积极参加了浦东农广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授课的都是一些农业领域的“老法师”,他们的宝贵经验和现身说法,给了她很多的启发,使她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如何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她还虚心向“老法师”请教,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她总是亲自参与西、甜瓜的育苗、除草、施肥、采摘等各个劳作环节;同时,自学研究相关书籍,将学到的科技知识巧妙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来提高现代种植水平。

在生产实践中,她逐渐感悟到传统的生产种植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光有吃苦勤奋的干劲还不够,还需要有现代农业科技的知识、畅通的市场信息和新的销售渠道,以更好更快地顺应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的时代潮流。



在政府农业专项资金的扶持下,通过技术改造建起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由一个中心泵站和各个大棚管道相连,统一实现定时、定量的水分、肥料、农药自动浇灌和喷散。不仅节约劳动力,而且实现了大棚生产的集约化、自动化、标准化。

走网上销售新路

董晓英不仅能用科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还能把目光看得更远,把合作社果蔬的单季品种变得更多样性,并积极开拓销售渠道。



最初,合作社生产的果蔬等农产品主要依靠基地销售、游客采摘和周边市场销售。董晓英通过学习网络销售技能,建立自己的网站,开设了电子商务平台,尝试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短视频等进行线上销售,提升农产品销量,扩大品牌效应。如今线上销售占总销售的50%以上。走出了一条依托互联网开拓农产品线上销售的新路。

前几年,她又开辟进军联华超市西甜瓜配送,并给每个西甜瓜贴上二维码(追溯系统),让顾客扫描能明明白白瓜果的品种、产地和质量的保障,让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在她的努力下,“淼洋”牌农产品销路越来越广。如今,合作社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土地面积300余亩,轮作种植西瓜、甜瓜80余亩,种植蔬菜80亩,水稻150亩,带动农户70余亩。



这些年来,董晓英还在拓展新型农业业态上下功夫。“之前,父母就专注在传统农业上,我觉得应该拓宽农业发展的空间,比如采摘游、学生劳动基地等都很受欢迎。”

 “现在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和农技人员短缺,同时,劳动力成本、农业的成本不断提高,成为发展的瓶颈和难点。”董晓英表示,要不断学习取经,探索创新,积极应对发展中的困难。未来,还要在网上销售农产品和“农业+旅游”、“农业+学生劳动基地”方面开拓发展。



“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加入我们的团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董晓英说。 

(协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