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乡间经历了17年摸爬滚打后,如今的吴芸芸已经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一名现代农业从业者,在浦东祝桥这片土地上,她跨越了青春岁月,挥笔作画,印刻成长,更探寻到作为一名女性在“三农”领域可以承担的多元角色及独特价值。

“秀气”,是吴芸芸给人的第一印象。大学主攻艺术专业的她,看起来内敛大方,让人一开始不太会把她和农业联系到一起,连她自己也自嘲:“我爷爷说,你去种地,大学都白读了。”
如果不是遇到了丈夫应雄,她从事农业的决心或许不会如此坚定。在田野乡间经历了17年摸爬滚打后,如今的吴芸芸已经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一名现代农业从业者,在浦东祝桥这片土地上,她跨越了青春岁月,挥笔作画,印刻成长,更探寻到作为一名女性在“三农”领域可以承担的多元角色和独特价值。
“蛰伏”,把品牌“熬”出圈
大学毕业后,吴芸芸跟随先生应雄来到了上海浦东。公婆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包裹、一辆自行车,带着家乡的果树种植技术,从浙江来到浦东南汇地区,从事农业种植。那时候的农产品销售还比较原始,是靠水果贩子到田间地头拉货,一次200箱拉到外地去售卖。为了改善这种被动的销售模式,吴芸芸和应雄一合计,就在镇里开了个小门店,除了卖自家种的西甜瓜外,都是外来水果,用她的话说,那是一家“什么都卖”的水果店。从此,慢慢开始有了“越亚”的品牌……
品牌的孵化、推广都需要积累沉淀,“越亚”凭借自身过硬的品质,做好口碑和服务,终将品牌“熬”出圈。“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实做品牌的前五年一直是看不到起色的,”吴芸芸回忆创业初期,“我们也徘徊犹豫过,选择‘品牌’这条路是否正确。”
事实证明,当初的抉择何其正确。自从2005年正式注册成立上海越亚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从朋友推荐、到远近闻名,经过五年的默默耕耘,合作社生产的西甜瓜开始被消费者所认可,采买量日益增大。坚持和努力,让这个“蛰伏”已久的品牌终于开始显山露水。
品质是品牌的生命,坚守农产品品质才能为品牌带来持久生命力。“越亚”深谙其道,种什么、怎么种,决定了农产品的品质高低。合作社联合市农科院、区镇相关农技部门等科研技术力量,选育优质品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强化自身果品品质,坚持绿色生态种植,将“越亚”成功打造成了祝桥区域果品的金字招牌。

西甜瓜的上市期大约从每年3月底到7、8月份,半年的时间,对于一个水果品牌来说,客户黏性培育尤其重要,而彼时恰逢南汇地区老果树更新改造,借着这个契机,合作社开始介入常年生果林的种植,栽下了一大批的优质果苗。如今,越亚的农产品上市期基本可以覆盖全年:3月有甜瓜,4月开始有西瓜,7月有桃子,8月的梨和葡萄,10月有国庆大米,11月下旬红美人,以及12月的草莓……丰富多元的品种让客户对于品牌的黏性不断增强,让“越亚”在浦东南汇地区的果品界名号“响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