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气”,是吴芸芸给人的第一印象。大学主攻艺术专业的她,看起来内敛大方,让人一开始不太会把她和农业联系到一起,连她自己也自嘲:“我爷爷说,你去种地,大学都白读了。”
如果不是遇到了丈夫应雄,她从事农业的决心或许不会如此坚定。在田野乡间经历了17年摸爬滚打后,如今的吴芸芸已经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一名现代农业从业者,在浦东祝桥这片土地上,她跨越了青春岁月,挥笔作画,印刻成长,更探寻到作为一名女性在“三农”领域可以承担的多元角色和独特价值。
“蛰伏”,把品牌“熬”出圈
大学毕业后,吴芸芸跟随先生应雄来到了上海浦东。公婆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包裹、一辆自行车,带着家乡的果树种植技术,从浙江来到浦东南汇地区,从事农业种植。那时候的农产品销售还比较原始,是靠水果贩子到田间地头拉货,一次200箱拉到外地去售卖。为了改善这种被动的销售模式,吴芸芸和应雄一合计,就在镇里开了个小门店,除了卖自家种的西甜瓜外,都是外来水果,用她的话说,那是一家“什么都卖”的水果店。从此,慢慢开始有了“越亚”的品牌……
品牌的孵化、推广都需要积累沉淀,“越亚”凭借自身过硬的品质,做好口碑和服务,终将品牌“熬”出圈。“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实做品牌的前五年一直是看不到起色的,”吴芸芸回忆创业初期,“我们也徘徊犹豫过,选择‘品牌’这条路是否正确。”
事实证明,当初的抉择何其正确。自从2005年正式注册成立上海越亚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从朋友推荐、到远近闻名,经过五年的默默耕耘,合作社生产的西甜瓜开始被消费者所认可,采买量日益增大。坚持和努力,让这个“蛰伏”已久的品牌终于开始显山露水。
品质是品牌的生命,坚守农产品品质才能为品牌带来持久生命力。“越亚”深谙其道,种什么、怎么种,决定了农产品的品质高低。合作社联合市农科院、区镇相关农技部门等科研技术力量,选育优质品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强化自身果品品质,坚持绿色生态种植,将“越亚”成功打造成了祝桥区域果品的金字招牌。
西甜瓜的上市期大约从每年3月底到7、8月份,半年的时间,对于一个水果品牌来说,客户黏性培育尤其重要,而彼时恰逢南汇地区老果树更新改造,借着这个契机,合作社开始介入常年生果林的种植,栽下了一大批的优质果苗。如今,越亚的农产品上市期基本可以覆盖全年:3月有甜瓜,4月开始有西瓜,7月有桃子,8月的梨和葡萄,10月有国庆大米,11月下旬红美人,以及12月的草莓……丰富多元的品种让客户对于品牌的黏性不断增强,让“越亚”在浦东南汇地区的果品界名号“响当当”。
“我们的根基是西甜瓜种植,我们还有个集中育苗的品牌叫‘越辉’,专门培育西甜瓜种苗,就是为了大大减少农户的育苗风险。”目前,合作社多个生产基地共拥有种植面积约5000亩,基地以种植西甜瓜、“8424” 西瓜、水蜜桃、翠冠梨、草莓、葡萄等优质品牌瓜果为主,还有大片金黄色的优质水稻田。
多年的坚守,守得云开见月明。合作社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上海市产地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越亚”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成为“上海名牌”,果园也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十大基地标准园”“上海市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合作社更是在今年成为“国家级示范社”。其生产的西甜瓜、水蜜桃多次在上海品鉴评优活动中获得金奖,今年5月,还荣获“第35届北京大兴西瓜节‘晓吸杯’全国西甜瓜擂台赛”亚军的佳绩。
“越亚”正成功走出上海,走向全国。
探寻自身,在现代农业中的独特价值
聊到个人价值,吴芸芸略一思忖,道出“做农业是比较艰辛的,一开始我也是个门外汉,完全不懂,都是一点点学习实践。”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寻找平衡点,吴芸芸也会扪心自问个人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
学艺术出身的吴芸芸在合作社的产业发展中与先生应雄有着明确的“分工”,她自嘲“不懂”种植管理,却对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有着女性独特而敏锐的感知。在负责后端运营销售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土”包装已经跟不上市场审美需求了。便大胆提出,要从设计制作礼盒包装入手,以自己对美的见解,为“越亚”打造一系列“配得上”优质产品的包装设计,在塑造“越亚”品牌方面贡献了独到的商业价值。
“越亚”品牌化,包装颜值逆袭是第一步。“传统的种植户大多并不会在意包装的细节,一开始果品销售出去都是直接用麻袋装的……”吴芸芸在那时已经意识到,包装和品牌logo对于打造“越亚”品牌形象非常重要。
她细腻的艺术气质在此有了施展的平台:镂空的葡萄形状辅以与阳光玫瑰同色的葡萄叶,清新淡雅;黑边橘色的“爱马仕”配色,彰显高端礼盒的气质。“越亚”LOGO怎么设计、卡通形象怎样形象化、包装盒的设计与定制……用最低的成本寻找最适合的包装,传达高端大气的“越亚”品牌形象,都蕴含她的巧思和智慧。为此常常是她出主意,丈夫跑前跑后带着一帮人去操作实施,有时也会抱怨几句成本高、太麻烦,可看到成品和市场反馈后都服气,工人们直夸“还是老板娘有眼光。”
作为新农人,吴芸芸和应雄还希望把更多的现代化技术运用到农业中来,比如智慧大棚、生态育苗技术等,还有现代化的销售渠道和数字化的管理方式都是“越亚”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是我喜欢做的事,也让我真正感到自己在品牌建设上发挥了独特价值。”吴芸芸说。事业上的点滴成果让原本腼腆的她更自信了,2019年还站上了浦东新区第三届“俪人创客”女性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舞台,并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产业联合体,让抱团走得更远
如果说农业种植生产管理是初涉农业时的拦路虎,那么打通市场渠道、实现产销对接才是发展农业最关键、最困难的瓶颈。越亚合作社不但自己果树种得好、卖得快,还和周边种植户分享种植管理技术,为他们提供优质品种,在当地种植户中颇有号召力。这为成立“越亚西甜瓜产业联合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当遇到时间紧、需求量大的采购订单时,吴芸芸就深感抱团的迫在眉睫。“有时大订单每天需要的量会很大,我们一家短时间无法‘消化’,需要去收购联系其他种植户的果品,这时候品控就会存在不确定性。”
2020年,在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祝桥镇农办的指导下,越亚合作社牵头负责,将区域内种植西甜瓜的10余家农民合作社、12户家庭农场以及30多家农户,联合组成“越亚西甜瓜产业化联合体”。这个由龙头企业牵头、贯穿从农资到耕作到购销的产业链条,用服务和收益联成一体的联合体形态,是浦东新区第一批正式授牌的农业产业联合体之一。
该联合体在越亚合作社的主导下,通过共同制定生产计划、生产标准、讨论市场动态,实现西甜瓜产业的统一生产品种、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产品规格、统一包装等方面的整齐划一,使当地西甜瓜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流通等上下游相互配套,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外溢效应,从而拉动这些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农户们的增产增收,也为区域农业规模经营探寻新途径。据统计,2022年联合体共完成农产品销售三千多万元,品种包括:西瓜、甜瓜、桃、梨、葡萄等瓜果及稻谷等。
祝桥镇农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镇里对产业联合体有具体的扶持政策,成功评选为浦东新区产业联合体就有一定数额的补贴,更有技术力量进行指导与监测,互通信息和开展培训,共同协助联合体规范健康发展。
多年农业生产销售的实践,让吴芸芸深感:“做农业,是非常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要孕育出好的水果,绝不是一朝一夕、急功近利能做到的。我们新一代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在这样一个快节奏时代,更需要踏实用心培育高品质的农产品。”
果品的分级销售与加工、三产融合的大胆尝试、直播营销的深度介入等等都是吴芸芸关于越亚未来的思考,她笑称自己经常会天马行空地大胆想象,而背后总有踏实肯干的应雄付诸实践,这对伉俪一个敢想、一个肯干,配合默契。他们的雄心可能不止于国内市场,还藏着一个让地产优质农产品“飞越亚洲”的梦想。
来源:东方城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