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航头镇丰桥村航南路1000号,穿过高大茂密的树林,跨过一座桥,眼前是农夫果园的200亩翠冠梨基地。一棵棵梨树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翠绿,树下青草郁郁葱葱

8月16日,上海市瓜果行业协会秘书处、上海绿妮瓜果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一行,来到位于浦东新区航头镇的上海农夫果园,实地探访该合作社在梨生产技术、销售和应对难点痛点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走进航头镇丰桥村航南路1000号,穿过高大茂密的树林,跨过一座桥,眼前是农夫果园的200亩翠冠梨基地。一棵棵梨树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翠绿,树下青草郁郁葱葱。
采用棚架栽培模式

“这些梨树已有23年了,采取棚架栽培模式。”农夫果园经理盛忠良介绍,上海农夫果园成立于2000年,占地面积845亩,引进种植了猕猴桃、翠冠梨、葡萄、蔬菜、草莓等果蔬,其中翠冠梨种植了200亩,采用了梨树棚架栽培模式。棚架栽培又称平棚栽培,是采用水泥柱加单层拉网丝的简易方法,每隔4-5米埋设1根水泥柱,上面布置了钢丝绳,将梨树结果枝固定在钢丝绳上,提高了防风抗灾能力,不会因大风枝条摆动而影响果实品质。梨树采用开心型种植模式,干高80-100厘米,树高约2米,有3个主枝,每主枝配2-3个侧枝。梨树下部有一根黑色的管子通过,这是水肥一体的滴管。
外围的梨树显得与众不同,上面还留有许多个头较小的果子。盛忠良说,这些是雄的梨树,其作用是授粉,以保证每棵梨树的结果量。春天梨花开放,雄树的花粉可以通过风、蜜蜂等为雌树的花授粉结果,并不需要人工授粉,这也节省了许多人工劳动。
正是翠冠梨成熟上市的时候,为何这里的梨树上不见一个果子?“果子已经全部采摘下来,储存在冷库里。”盛忠良说,根据他们掌握的规律,上海地区一般在8月中旬以后才有台风影响,所以每年翠冠梨成熟后,他们都赶在8月15日前将树上的果子全部采摘下来,减少损失。今年是从7月25日开始采摘,员工们用了20天完成了采摘,总产量20余万斤。2020年,农夫果园农产品展示中心建成,其中冷链存储仓库面积近2000平方米(可存储4000吨)。
实行绿色栽培管理

农夫果园是浦东新区南汇翠冠梨品牌合作联社成员单位,从疏果、套袋、留熟、采摘、包装、销售等环节,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商标、统一包装标识、统一零售指导价的“六个统一”。通过严格的水肥管理、修枝蔬果等标准化绿色栽培管理,经过20余年的精心培育,农夫果园的翠冠梨品质上乘,凭借优质的口感,获得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农夫果园先后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浦东新区安全优质农产品放心基地等荣誉,并拥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科院、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农夫果园的翠冠梨还2次获得由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市瓜果行业协会、上海市园艺协会、上海市果品行业协会联合评定的金奖。
农夫果园打造了从基地采摘、仓储配送、产品深加工到批零商贸、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一体的数字化产业链条。在上海建立的落地仓库面积32000平方米,品牌旗下拥有各类厢式货车、挂车、冷藏车20余辆,形成专业的物流配送体系。利用供应链优势,果园通过数字中台+数据运营的方式,重组供应链的路由规划和资源分配,做到降本增效,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化的供应链服务体系。
探索休闲农业

农夫果园还积极探索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利用300亩果林面积,发展观光、休闲、亲子农耕教育、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等项目,成为浦东新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闵行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优秀合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科研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古法碾米、搓草绳、磨豆浆、锄草翻土农耕劳动、梨树养护体验(修剪、施肥、疏果、套袋等)等劳动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探索和认知果实生长的奥秘。
为脱贫攻坚作贡献

农夫果园经理盛忠良说,作为一家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号召的企业,农夫果园始终走在“消费帮扶”的道路上。一是对贫困地区农产品进行销售帮扶。坚持源头直采、基地直供,不断引入新疆、云南、西藏、青海等地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推广、宣传和销售,在为上海及长三角的消费者带来优质产品的同时,也为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销售帮扶。二是技术、管理下乡。农夫果园在新疆、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建立了消费协作产业基地,逐渐从终端渠道帮扶上行至技术管理帮扶,从精准帮扶下沉到深度帮扶。通过技术、管理下乡,帮助欠发达地区农户(合作社)提高种植、管理技术。三是投资建立现代化生产示范基地。上海农夫果园董事长张有连率技术人员,深入云南大理对葡萄、红雪梨、车厘子、软籽石榴、沃柑、火龙果等生产基地进行考察,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在培训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行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盛忠良表示,未来农夫果园将继续扎根浦东,深耕助农领域,在应对“三老”问题方面探索创新,实施老果园改造、提升果品质量,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瓜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做贡献。(协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