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梅后,随着阳光回归和气温的节节攀升,上海郊区地产水果加速了糖分积累,糖度逐步“逆袭”,不仅甜,今年桃、梨、葡萄等地产水果“主力军”的成熟期也比去年提早了一周左右。
往年7月底是上海桃咏桃业专业合作社采摘“翠冠”梨的关键期,八成熟的“翠冠”梨摘下后放入冷库,等销售时正好全熟。今年,何明芳有点担心,有一年台风早于采摘期一周来袭,还没到八成熟的“翠冠”梨掉了一大半,全泡烂在地里,“现在还有一周就能采摘了,希望今年老天能帮忙”。
日渐频繁的极端天气也让马陆葡萄公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单涛头疼不已:“早熟的‘金手指’‘黄玫瑰’‘早玫瑰’可惜了,入梅前一场暴雨导致河水倒灌,都淹坏了,园子里早熟葡萄品种的劣果率高达80%以上,这批葡萄的产量占到园内每年葡萄总产量的2%。”
好在葡萄大多在棚内种植,入梅后,应急预案做得扎实,后面几场大雨及时通过排水避免涝灾。“晴天多、日晒多、昼夜温差大,应季的几个葡萄品种品质反而比往年更好。”单涛表示,“阳光玫瑰”20日已经上市了,比往年早了近10天,“巨峰”今年表皮紫得发黑,品相极佳。

品种品牌品质共同进步
2002年以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建立专业果品交易市场、组建特色果品研究所等方式,上海林果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近几年,上海先后引进林果品种400多个,推广良种40多个。其中,葡萄的生产品种超过30个,桃子的生产品种超过20个,梨的生产品种超过10个。
按照果品生产特点和区域化布局,上海相继建立了葡萄、桃、柑橘、梨、小水果、蟠桃、蓝莓等7家市级专业果树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机构,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育、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攻关工作。
同时,林业部门选聘了47位果品生产乡土专家,定期组织开展田间课堂,“做给果农看”,解决了果树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如今,嘉定马陆葡萄、浦东南汇水蜜桃、松江仓桥水晶梨、崇明柑橘已成为沪郊水果几大“拳头”产品。金山蟠桃、奉贤黄桃、青浦枇杷以及蓝莓、猕猴桃、火龙果等特色果品在上海市民中也有较为广泛的知名度。
品种不断增加,品牌效应也在不断放大。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注册的果品品牌已超过100个。
葡萄有“马陆”“传伦”“管家”“施泉”等,水蜜桃有“桃咏”,蟠桃有“皇母”,黄桃有“斯尔腾”,梨有“仓桥”“奉叶”,柑橘有“前卫”“前小桔”等。南汇水蜜桃、仓桥水晶梨、金山蟠桃、马陆葡萄、奉贤黄桃更已成为上海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上海地产水果“四大金刚”由原来的论筐卖逐步过渡到有标准包装的论盒卖,随着生产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很多品牌的桃子、葡萄、柑橘、梨开始出现了论个、论串卖的情况,并在全国果品评比中多次获得金奖。
进一步提升上海地产水果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