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地头走访时,陆帅习惯随身带着一个糖度测试仪。在长兴镇长征村一家橘园,他掰开一瓣橘子,将橘子汁挤在仪器上方的透镜上。屏幕随即显示,糖度达到了12.3%。“今年的橘果,糖度单位值普遍都在11度以上,很好吃。相比一些外地橘子,我们有优势,经销商还是愿意来的。”
多方努力下,柑橘的销路正慢慢打开
在田间地头走访时,陆帅习惯随身带着一个糖度测试仪。在长兴镇长征村一家橘园,他掰开一瓣橘子,将橘子汁挤在仪器上方的透镜上。屏幕随即显示,糖度达到了12.3%。“今年的橘果,糖度单位值普遍都在11度以上,很好吃。相比一些外地橘子,我们有优势,经销商还是愿意来的。”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橘农们盼望的大货车终于陆续出现了。记者在长兴镇的村头转悠时,已经能在田头路边看到采购商的大货车停着,正忙着收购橘子。为了方便采购商,长兴镇还辟设了10个批发点,供大货车停车收橘子。10月8日近中午时分,记者来到“长征村自产自销柑橘销售点”,点内正有一辆4吨重的大货车停着,两辆蓝色电动三轮车靠在一旁,橘农正忙着将车斗里整框的橘子整理后搬上卡车。记者与采购商攀谈,他来自浙江湖州,一直从事水果的采购批发,每年也都会来崇明收橘子。这是他今年第一次来到长兴采购柑橘,“运回湖州批发给水果店,卖完了再来。”
记者从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了解到,崇明区共种植有柑橘3.9万亩,其中长兴镇1.6万亩、横沙镇1.1万亩、绿华镇1.2万亩。除长兴镇外,横沙镇、绿华镇目前也都有采购商进驻了,如横沙镇已有12个采购商进驻采购。据统计,目前长兴、横沙、绿华3镇每天柑橘采购量都已达到200吨,绿华镇采购量已与去年持平,只其他两个镇暂低于去年同期。
除了前来采购的大货车外,崇明农业农村委也积极拓展其他销售渠道。据负责人介绍,10月底预判柑橘滞销后,崇明农业农村委已第一时间联系了上海西郊和沈阳的水果批发市场,将采购商们请过来。同时,在产业协会上海崇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撮合下,崇明的柑橘已走进了全市400家联华超市,并将优先解决交通最为不便的横沙镇的橘子,一些商超团购的渠道也正在洽谈中。此外,崇明柑橘也搭上了直播带货的“顺风车”,据称,“拼多多”也已前往崇明绿华镇踩点考察,打算直播销售甄选后的崇明柑橘……
“再过一周,崇明柑橘的销售形势应该就更为明朗了”,在长兴镇长征村的“鑫升”合作社,尽管刚刚卖掉10万斤柑橘,还不到总产量200万斤的零头,负责人赵先生称,他并不着急,“可以卖到12月底,销售高峰还没来呢!”
产业转型才是崇明柑橘唯一的“销路”
11月6日一早,记者也来到了位于上海市植物园内的柑橘推介点。“沪郊优质柑橘进公园”的易拉宝旁,进公园晨练的老人正排队选购10元一袋5斤装的崇明柑橘。队伍前端,一名老人要了一只橘子尝了下,周围的老人围住他,七嘴八舌地询问“甜不甜”。老人顿了一下,回了一句:“感觉就是橘子的味道,就那样吧。”
这或许能一定程度解释崇明柑橘的困境。算起来,这应该是近年来崇明柑橘出现的第三次“滞销”:第一次是2008年,崇明柑橘受广元“蛆橘”事件波及销量受损;第二次是2012年,情况和今年有几分相似,崇明柑橘因早熟和大年出现滞销。崇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黄卫峰认为,崇明常见的“宫川”品种柑橘总体档次不高,也缺少品牌化和差异化经营策略,仍处于和湖南湖北低价竞争的水平,因而极易受到市场的影响,抗风险能力不强。
为了改变崇明柑橘的处境,崇明区从2017年开始就推进崇明柑橘的“三疏一改”,即指疏移、疏剪、疏果和改用有机肥,为的是控制产量,提升柑橘的种植水平。目前,崇明区正大力提倡让柑橘果园由第三方“全托管”,规模化种植,加大技术、有机肥料等各方面的投入,而产出的优质柑橘甄选后,以“崇明金沙橘”的品牌在市场上亮相,并贴上崇明农产品标志性的“山水”标签。上海崇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挺告诉记者,“崇明金沙橘”一盒能卖到80元,折算下来10元一斤,“前两天在电商平台上直播,准备了100箱几乎被秒杀。”
而与此同时,由于“宫川”柑橘品种的局限性,崇明柑橘在口感上缺少明显的地域特点。因而在品种上,崇明区镇的农技中心也在极力推广种植大分、由良、日南等其他柑橘早熟品种,改进口感,拉长收获期。
不过,崇明的“柑橘改革”推进并不容易。“橘树6年才能结果,哪个农民舍得刻意控制产量?更别说砍掉橘树去改种别的品种?”上述推进“三疏一改”的第三方全托管,至今在崇明也仅有3000亩地,尚且只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而仅在长兴镇,就仍然还有3000多户橘农散户。黄卫峰希望,“看看今年的滞销,能不能促成崇明柑橘的产业转型。” (来源:上观新闻)
编者按:
在中国北缘柑橘产业发展论坛会上,国内柑橘产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为探索中国北缘地区柑橘产业发展模式和柑橘产业发展方向建言献策。
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徐惠勤指出,水果产业是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我们一直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目标,积极落实绿色安全生产、标准基地创建、追溯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上海柑橘产业要走出上海特色,需要把握几个方向,一是科技兴农,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之路;二是绿色兴农,走绿色生态低碳循环之路;三是产业融合,走农旅结合,综合发展之路。
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志辉表示,为了提升柑橘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上海高校、科研单位和产业部门在上海市农委、科委支持下开展了新品种引进、果园土壤改良、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革新等多项研究与联合攻关。先后引进了“红美人”、“不知火”、“沃柑”、“美国糖橘”、“由良”等品种,开展了施用有机肥、蚯蚓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微生物菌剂肥等的土壤改良方法,还分别在崇明、长兴岛等地进行了宽行密株、橘园生草、隔年结果、省力化栽培模式等试验示范。今后,科研人员将继续做好控产、提质、增效三方平衡,让本土柑橘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海努力打造的都市绿色高效农业更为契合,充分展现“小而精”特色,让柑橘也能从平价的“大路货”变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精品”。
这些意见对崇明柑橘的产业转型应该是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