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期,每天清晨五点,单涛准时开启一天的忙碌:骑着单车,穿梭于种植基地,仔细察看葡萄的生长状况,跟进销售订单,一直忙到下午五点半闭园。“天亮下地,天黑回家”,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日常。
曾在家乡当过中学教师和校长,2006年,为了支持父亲的“甜蜜事业”,单涛辞职来沪,帮助父亲单传伦一同打理葡萄主题公园和葡萄研究所。十多年来,单涛把家安在了葡萄园,将葡萄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培育,常年与农业打交道的他,生活的轨迹与作物的成长重叠在了一起。
近二十年的学习和实践,让这位跨行的“葡二代”成长为葡萄种植管理专家。如今,已是上海马陆葡萄主题公园总经理、上海马陆葡萄研究所副所长的他带领团队升级葡萄主题公园,开创“农业+现代服务业”体验式消费模式,打造葡萄“母子”品牌协同发展,带动种植户共同致富。
目前,马陆全镇近4400亩葡萄总产值1.1亿余元,每年吸引约5万人次游客来到公园游玩采摘购买葡萄,周边农户种植的品牌葡萄售价节节攀升,而在不断的科技创新助力下,马陆葡萄上市期也延长了,从每年的5月底一直持续到10月上旬。
上海果品的“金字招牌”
作为上海家喻户晓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马陆葡萄是上海郊区当之无愧的果品“金字招牌”,曾先后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上海名牌产品”“上海市著名商标”等称号。从栽下第一株巨峰葡萄到如今的“葡萄名镇”,马陆葡萄42年历久弥新的背后,是单传伦、单涛父子两代匠人的用心和坚守。
1980年秋天,嘉定兴建马陆园艺场,在南汇担任果树技术员的单传伦经上海农科院和嘉定果树专家推荐,参与园艺场的创建和管理。1981年,单传伦引种栽下2.2亩巨峰葡萄,1983年亩产便达到4000多斤。当时,在社办企业工作的农民一年工资800元左右,而一亩葡萄收入就能有四五千元。“种3亩葡萄,两年就成万元户”,当时,马陆掀起了一阵种葡萄的热潮。到上世纪80年代末,马陆地区葡萄种植面积将近8000亩,约占市郊葡萄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至此拉开了葡萄产业的序幕。
20世纪90年代,上海马陆葡萄研究所成立,控产栽培、果穗套袋、设施栽培等一系列技术提升方案相继提出;本世纪初,随着“马陆”葡萄商标注册、马陆葡萄主题公园落地。2006年,单涛正式开启葡萄事业时,马陆葡萄已经历了产量效益、质量效益阶段,正大步迈向品牌效益阶段。
但新的挑战很快就来了——果品产业发展迅速,面对国内外水果竞争激烈的消费环境,马陆葡萄一度出现了售卖难的困境。2013年,单涛扛起了葡萄主题公园转型的重任,开启精品葡萄发展之路。
转型的第一步就是提升葡萄品质。“葡萄和人一样,环境好长得就好。”单涛利用园内废弃物自制有机肥,实现零排放与循环利用。他对葡萄采取“计划生育”措施,打造高标准的有机葡萄。此外,单涛创新实行了一套轻简化葡萄栽培模式——“垅式”种植模式,解决了南方水网地区明排暗渍的问题,而应用“平棚架双主蔓分组整形”模式,每亩地则可减少用肥量50%、减少土地种植面积70%、降低劳动力30%。
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单涛提出葡萄品种“调早调优”的发展战略,抢占春末夏初及秋末时葡萄市场的空白期。他从国内外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早中晚熟品种,将品种细分为特早熟、早熟、早中熟、中熟、中晚熟、晚熟、特晚熟七大系列。“现在,早中晚熟品种结构的比例已调整到3∶5∶2。从5月底到10月上旬,市民能吃到不同品种的葡萄,葡萄主题公园每年上市品种达60多个。”品种丰富、品质上乘、上市周期长,成了马陆葡萄的特色优势。
每年夏季,梅雨、台风、高温都会对葡萄生产有所影响。为此,单涛在设施装备升级上下足了功夫,不仅建立了一套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对产地、投入品、田间档案包装销售等进行溯源,还打造了葡萄物联网管理系统,实现葡萄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2018年以来,葡萄主题公园完成了150亩连栋棚的自动化改造及4000平方米温室的智能化改造,建成总面积185亩的标准化优质绿色葡萄生产基地,使得优果率提升10%。
科技创新推动着马陆葡萄产业不断向前。2020年,马陆葡萄主题公园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打造一个领先全国的高标准葡萄种植样板。
小葡萄的“致富经”
2006年,整个马陆地区的葡萄总产值不到6000万元,到2022年,这个数字一跃超过了1亿元。有了公园和研究所的推广示范,当地农户种植的葡萄每斤售价也从五六元涨到了二三十元,种植葡萄成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葡萄产业成功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2007年,单涛和父亲商议后,决定将“马陆”牌葡萄商标无偿转让给政府,自己则申请注册马陆葡萄的精品商标——“传伦”牌。2013年,马陆葡萄获评“地理标志农产品”。多年来,单涛以葡萄主题公园为核心生产基地,带领整个马陆地区葡萄产业升级换代,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母子品牌”协同发展模式。目前,马陆已有28家农户成功申请商标,形成了“管家”“品冠峰”“海澜力”等各具特色的企业品牌集群。
不少年轻人也纷纷加入葡萄种植的行列,徐海峰就是其中一分子。2001年,徐海峰在家乡马陆大裕村租了20亩地试种葡萄,没想到两年后,葡萄收益已超过了他当时上班的收入。在单涛持续的技术支持下,徐海峰所在的上海展信葡萄专业合作社种植夏黑、巨峰、巨玫瑰等多个品种,基地还获得了上海市水果标准园称号。
上海是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高地。近年来,外地优质葡萄源源不断涌入申城,地产葡萄品牌也进入群雄纷争时代。马陆葡萄如何保持品牌影响力,检验着上海都市农业的含金量。在单涛的带动影响下,精品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当前,马陆葡萄已实现绿色认证以上的基地20家,绿色认证以上基地面积超过2000亩,认证产量近2000吨,绿色认证率达40%。
每到葡萄丰收季,开车到马陆镇,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葡萄园卖葡萄和开放采摘。从“提篮叫卖”到“足不出户卖葡萄”,正是源于单涛对于地产地销模式的大胆创新。
“对上海本地水果消费市场来说,地产地销的马陆葡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葡萄在树下才最好卖。”作为中国第一家以葡萄为主题的公园,单涛开创了葡萄产业一产+三产销售模式,立足葡萄文化,结合乡村旅游,每年吸引约5万人次的游客到马陆葡萄主题公园进行体验式消费。
在葡萄主题公园的带动下,葡萄都市观光休闲旅游不仅成了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亮点,也成了全国葡萄产业的一面旗帜,每年吸引全国各地的种植户及学者4000余人前来参观考察与学习。北京、天津、西安等城市纷纷效仿上海,相继办起了中国第二、第三、第四个葡萄公园。马陆地区的管家葡萄园、阿康葡萄园以及金山、崇明等区的葡萄大户,也都办起了各自的葡萄观光园。
“试验田”的责任
在葡萄主题公园,部分品种的亩产量远低于正常值,且种植难度很高,为什么还要种?对此,单涛笑着解释,“葡萄销售只是一方面,带动整个葡萄产业提质升级才是自己的终极目标。”现在,光是葡萄主题公园500亩基地中就有五六十亩是用来试种新引进品种,单涛会根据市场反馈来调整品种,如果效益好,就向农户示范推广,如果不好,则推翻重来。
“马陆葡萄的新品种、新种植方式一向都是公开的,我们不但没有藏着掖着,而是通过示范推广的方式与种植户分享。”每年,单涛会牵头举办葡萄早熟品种展示暨葡萄产业发展论坛和马陆葡萄中晚熟品种品鉴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种植户齐聚一堂,讨论地产葡萄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现场积极推广新品种。从事葡萄经营以来,单涛的心中始终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秉持从父亲那里传承的理念,“做农业要凭良心做,不能只想着一亩的产值,还要多想着为社会做点什么。”
一年到头,除了待在葡萄园,剩下的时间,单涛奔波全国各地,培训、授课,不遗余力地展示推广马陆葡萄的种植技术和理念。自嘉定区结对帮扶云南楚雄州后,单涛每年都会到云南宣讲、招收农民工,从解决就业和提高当地葡萄种植技术入手,帮助当地农户脱贫。截至目前,单涛已在云南招收100多名员工,其中已有多人学好种植技术后返乡创业。单涛还多次前往新疆喀什、贵州毕节等地区进行现场教学,实现技术输出。
此外,单涛还参与了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牵头的“百企联百村”活动,对口帮扶嘉定和桥村,看望当地贫困人员,发挥技术优势,帮助葡萄种植户提高种植技术。
从1986年上大学的假期开始帮父亲卖葡萄、看园子算起,单涛与马陆葡萄的牵绊已历经三十多个春秋。借助马陆葡萄不断扩大的品牌效应,今年,单涛首次尝试推广单串精品包装、按串销售定价,让“优质优价、精品高价”的理念深入种植户的心中。如今,一条融合了马陆葡萄主题公园、乡村振兴七景、嘉源海国际艺术中心、嘉源海美术馆、宏泰园、远香湖等景点,串起葡萄产业农旅文融合发展的“葡香艺海”乡村振兴旅游线路已新鲜出炉,游客们不仅可以体验葡萄采摘田园野趣,还能参与葡萄酒酿造、中晚熟葡萄品鉴会等活动。
背靠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消费潜力巨大、市场前景看好,马陆葡萄追求的是品质而非产量。从“提篮叫卖”到“按串定价”,从“葡萄找人”到“引流销售”,凭借多年的匠心坚守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单涛从父亲手中高位接棒这份“甜蜜事业”,与马陆葡萄共同成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都市观光农业发展之路。
来源:东方城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