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减”支撑
“五减”即减水、减肥、减药、减人和减树。综合运用“五减”技术进行科技支撑,对症施治,可以显著提升果业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果业“减水、减肥、减药”,就是要减少化肥、农药和水等投入品的消耗量,建立各种果树的精准施肥配方,构建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研发化肥、农药、水减施技术和设备,并开展集成示范和应用,提高化肥、农药和水的利用效率。在北方干旱地区,特别要减少水的消耗量,做到极致减水、极限减水。

“减人”就是要减少人工的使用,“人工工时费”是目前果业成本中最大的一块,要加快农艺农机结合,应用肥水一体化,研发不疏果、不套袋、不手摘的“三不”品种、技术和装备,提高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所谓“减树”,就是在非果树优生区的地方,要减少果树种植面积。在优生区,如山东栖霞、河南灵宝,也不全是种植苹果的好地方,所以,要在最好的优生区种植果树。
“六化”同步
“六化”即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工业化。同步推进果业的“六化”,显著提高我国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绿色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抗病虫、抗逆、营养高效等绿色果树新品种,推广果园生草,使用绿色投入品,推进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果业,促进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2、优质化。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品味的提高,优质化果品需求强劲,优质供给严重不足。果品优质的核心是风味好,重点加强风味好的优质果树新品种的培育,推行果品优质化生产,生产出好吃、好看、好种、好卖和好想的“五好”水果,加大优质化品种、果品、商品、信息和服务的供给。
3、特色化。深入开展特色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培育符合不同人群口味的特色品种,发展传统老味道品种,如河北承德国光苹果、西藏林芝黑钻苹果、浙江奉化水蜜桃等,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挖掘特色果树文化价值,打造一批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的特色果业。

4、标准化。非标准化生产决定果品品质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我国果业发展。建立与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果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加快国内外果业标准全面接轨,构建覆盖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果园,促进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流程标准化。
5、品牌化。建设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围绕果树优生区塑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加强科产、科企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果商和果业企业集团,推进果业企业与果树优生区紧密结合,打造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具竞争力的企业品牌。深入挖掘果品品牌文化内涵,讲好果业品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