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一直是上海市民喜爱的水果,但在上海地区种出“好看好吃”的优质葡萄并非易事。葡萄生长适宜阳光充足、凉爽干燥的生态环境,但在葡萄生产的关键时节,上海的气候却是春季阴雨少阳光、夏季湿热,给优质葡萄生产带来很大挑战
葡萄一直是上海市民喜爱的水果,但在上海地区种出“好看好吃”的优质葡萄并非易事。葡萄生长适宜阳光充足、凉爽干燥的生态环境,但在葡萄生产的关键时节,上海的气候却是春季阴雨少阳光、夏季湿热,给优质葡萄生产带来很大挑战。

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庄行综合试验站,成片的设施葡萄生产大棚为种植户们展示了多个品种多种高效生产模式。6月10日,“设施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会”在这里举办,观摩会邀请了多名相关领域专家及上海本地葡萄种植户到现场参观,农科院林果所蒋爱丽研究员现场介绍了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
近几年,由蒋爱丽带领的上海农科院葡萄科研团队在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的持续支持下,开展了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从品种筛选、栽培模式和栽培技术的优化、品质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应用等方面进行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提出了适合上海地区的设施葡萄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管理模式精细到对叶片数量的控制

据介绍,葡萄生产关键时节在2月至8月,上海地区光照不足、湿度大的气候条件容易给葡萄生产带来坐果不良、着色差、容易发病等生产问题。对此,研究团队从种植密度、架型和树形的改良等方面做起,给葡萄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如篱架栽培技术改良,将架面低、藤蔓多而密的篱架树形改良成单主杆2-4蔓的“高杆V型”,并留出便于机械操作的空地,大大方便了树体管理的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在现场,葡萄生产的架型不仅有篱架,还有一字型、H型的平棚架。架基面上疏密有度的葡萄藤爬满了葡萄架,一串串葡萄整齐垂落,底下是宽敞、覆盖着地膜的空地,整个生产区域显得干净、整洁,让人不禁联想要炎炎夏日在葡萄架下乘凉的惬意。“平棚架更适合观光采摘。”蒋爱丽对葡萄种植架型、密度、树体轻简化管理等方面做了配套试验,总结出适合葡萄生长兼具省力操作的模式。如今,在卷膜、浇水、施肥、喷药、耕地、除草等方面都可通过机械化作业的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

在生产管理上,团队也总结出操作便利、省人工的模式,精细到“10+5+X”新梢管理、花序整形至10公分的花果管理技术;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控产提质,团队还提出了叶片和果穗比15:1-20:1的葡萄品质控制技术,确立优质葡萄产量指标为“绿色系品种产量控制在1250公斤/亩,红色系则不超过1000公斤”。
在病虫害防控方面,团队也提出了栽培措施降低发病率的农业防控技术,如行间覆盖地膜、增大新梢间距、及时副梢处理,果穗套袋、延迟揭膜等相关技术,大大减少了农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