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立足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树产业,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同国外发达国家果树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比较,我国的果树产业发展水平仍较低,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优质高档果率低,果品总体价格低迷,中低档果品常出现结构性过剩,出口创汇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不适于现代果业发展的要求
总体来看,我国主要果树品种熟期搭配不尽合理,大宗果树品种成熟期集中,品种多样化程度差,产品选择余地小,优质化、多样化程度低。如苹果品种比较单一,晚熟品种富士系占总产量的70%以上;鲜食葡萄生产中,优良早、中熟品种及无核品种占比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占比较低,苹果、葡萄等主栽品种仍以国外育成品种为主,如鲜食葡萄栽培的红地球、克瑞森无核、夏黑及现在大面积发展的阳光玫瑰等均为国外引进品种,近10年来国内育成葡萄新品种100余个,但作为主栽品种大面积推广的不多。果树的更新换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将成为今后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目前,现代化果树良种优质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滞后,苗木质量不适于现代果树发展的需求。果树苗木生产企业及种苗户受利益驱动盲目炒作品种,品种名目繁多,出圃苗木质量参差不齐,低价劣质苗木充斥市场,脱毒优质嫁接苗等优质新品种苗木难于有效保障。现阶段果树苗木繁育和经营仍以个体繁育户为主,现代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苗木生产企业少,由于缺少行业性果树良种苗木生产和管理法规,致使出圃苗木质量标准化低,苗木检疫制度执行及监管缺失,不适应现代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果树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果品质量不高,竞争力差
“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我国果树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落后,现代化程度低;缺少系统配套、先进实用的果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技术集成应用差;栽培管理技术水平总体不高,栽培模式落后,大多数产区仍以传统栽培模式为主,果园机械化(不足30%)水平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低,生产成本高。由于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果品质量的均一性不高,市场竞争力差。
农药化肥不合理及过量使用,果业绿色发展难度加大
在果树生产中,农药(含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仍非常突出。据报道,我国果园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倍,日本的3倍多,化肥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还有20%-30%的差距。许多产区由于化肥长期过量施用,果园土壤酸化和面源污染问题凸显,致使果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果业绿色发展难度加大。如苹果每亩产量3000kg的条件下,我国氮肥使用量为91kg,澳大利亚为9kg,美国约为21kg,日本约为25kg,苹果园氮肥利用率仅为国外先进国家的1/10-1/4。另据调查,我国现阶段葡萄园平均亩施纯氮55kg、纯磷33kg、纯钾40kg。果园病虫害防控中过量使用化学农药问题明显。表现为不能依据园地主要病虫害发生预报和监测进行适时适量用药,只是定期喷药,以避免病虫害发生,存在严重的过度用药问题。据报道,我国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用量是美国的2.3倍、欧盟的2倍,农药有效利用率仅有30%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还有20%的差距。大量的化学农药被浪费而进入环境,危害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问题突出,保护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果农收入增长缓慢
果园管理及生产投入大幅度增加,对产业增效和果农增收的影响很大。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调查发布数据,苹果生产成本与收益结果为:每亩平均产量为1645.9kg,产值为7518.8元,总成本4904.8元,其中物资与服务费用1513.4元,人工成本3065.2元(含家庭用工折价2038.5元及雇工费用1026.8元),土地成本326.2元,净利润2614.0元。现阶段生产1kg苹果成本在2元以上,高的达3元(其中套袋成本为1元/kg)。
据调查,现阶段生产1kg鲜食葡萄成本在3元以上,高的达5元,一般每亩露地葡萄园管理最低成本为0.6万-0.8万元。尤其最近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扬,生产成本又有大幅度增加,致使葡萄种植效益下降。
突发性自然灾害与病虫害威胁加大,导致减产或供给短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异常发生,近年来,我国果区突发性低温冻害、冰雹、大风、干旱、涝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由于多数果园抗自然风险能力弱、防灾减灾技术和设施储备不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果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如2018年4月6-7日,一股强寒流袭击了西北黄土高原等果区,甘肃、陕西、山西等省苹果、梨、葡萄、桃等10余种果树受冻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和绝收。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的果树病虫危害逐年加重,某些弱寄生菌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果树病虫害的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病虫害的蔓延将直接导致树体的安全、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对果品生产带来巨大危害,而且往往引起消费恐慌,影响产业效益。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产品营销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果树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种植面积的增长实现的,粗放的经营方式并没有带来相应的规模效益。我国果树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投入不足,农户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组织性,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从根本上制约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实施。
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发挥作用小,品牌意识薄弱,市场竞争能力不足,龙头企业和农户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现代化的营销模式和手段尚未大规模推广。从国内市场来看,小规模的生产者没有能力和实力考虑品牌问题,导致果品品牌化率低。
现代冷链物流建设滞后,成为制约果品流通的瓶颈
一般情况下,新鲜水果常温耐贮时间较短,易腐烂变质,对流通设施及设备的要求较高。在投入不足的条件下,我国果品流通过程中仓储和运输环节的冷链建设相对滞后,加上贮藏保鲜技术手段不发达,造成我国果蔬流通过程中损耗较大,流通损耗率为20%-30%。而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损耗率仅为5%左右,差距较大。(来源:中国果树 作者:刘凤之,王海波,胡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