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瓜果行业协会

Shanghai Melons & Fruits Association

大丰收又遇滞销 崇明柑橘如何走出“隔几年愁一次”窘境?(一)
来源: | 作者:guaguoxiehui | 发布时间: 2020-12-01 | 3903 次浏览 | 分享到:

“往年11月中旬就卖得差不多了,今年差不多才卖了四分之一”“去年小贩上门抢着收,今年送去跟前还挑挑拣拣,价格也一压再压”……

今年,上海市崇明区的柑橘迎来了大丰收。但近日,不少橘农致电12345市民服务热线,称本该鱼贯前来收购橘子的大卡车至今没来多少。柑橘滞销,满树挂着的黄澄澄橘果让人看着心急。尽管市区开放了12个公园供橘子摆摊推介,但橘农称实际覆盖面有限,带来的效果也有限。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崇明柑橘打开销路?11月8日,记者在崇明区看到,在多个部门的协调下,柑橘滞销的情况已有所缓解。但是,崇明柑橘滞销隔几年就会来一次,究其原因,与崇明的柑橘种植产业发展水平不无关系。从长远来看,崇明的柑橘仍然需要找到一个出路。

疫情影响,崇明柑橘打不成“时间差”

今年是崇明柑橘的“大年”,一颗橘树上结果量要比去年提升20%至25%。“崇明全区今年的柑橘产量预计在9.74万吨”,而且甜度也不错,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但与丰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柑橘的销售进度却远不及往年。以柑橘种植最多的崇明长兴镇为例,截至11月7日,仅销售掉了5027.88吨,占预计总产量3.4万吨的13.59%。

为何销量不行?长兴镇建新村的橘农范女士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田间地头前来收橘子的外地卡车少了。一直以来,崇明的柑橘高度依赖这些外地卡车,以统货的方式收走运至外地批发市场。今年,树上的橘子10月底就开始转黄,但田头却一辆卡车都看不到。长兴镇创建村的周女士也反映,自家3亩地小果园一直是父母亲在打理,“前几天,他们采了几框橘子,用电动三轮车载着兜了一天都没找到人收走。”她们认为,卡车不来,或许与疫情有关系。

11月8日,记者前往长兴镇了解情况。一下高速公路拐到潘园公路上,就能看到路边摆摊的橘农们排成了一溜。拐进潘园公路北侧的潘石村,村头小路边叠满了一框框刚采摘下来的橘子,抬头看是连绵的橘林,成熟的金黄色点缀在枝头的绿叶间,一派丰收情景。橘树下,橘农张阿姨正拿着剪子采摘桔子。她告诉记者,她一个人操持了近5亩的橘园。“差不多刚卖了四五千斤,占整个果园产量的四分之一”,相比往年这个进度慢了不少。手头摘下一个橘子一看,背面有一道斑痕,她随手扔在地上,看到记者讶异的目光后她解释道:“卖相不好的橘子,到小贩那也会被剔掉。”

不仅是像张阿姨这样的“散户”,大型合作社的橘子销量也远低于预期。“净达”合作社在长兴镇光荣村承包了150亩橘园,今年的产量估计在100万斤。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目前已进驻上海植物园进行推介,但每天也不过销售3000余斤,满打满算一个月也只能卖掉10万斤,“幸好有一些老的批发商帮忙,才卖掉近四分之一。”

之所以前来收购的大货车比往年少,长兴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陆帅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大环境的影响。由于柑橘和柑橘产品今年出口缩减,国内市场压力较大。这导致本该在11月前销售结束的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的柑橘,如今仍大量供应市场,甚至一些地方树上还挂着一半。“以往南方销售结束后,崇明的柑橘正好补上,如今这个时间差打不成了。”

(来源:上观新闻

编者按:

中国北缘柑橘产业发展论坛会上,国内柑橘产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为探索中国北缘地区柑橘产业发展模式和柑橘产业发展方向建言献策。

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徐惠勤指出,水果产业是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我们一直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目标,积极落实绿色安全生产、标准基地创建、追溯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上海柑橘产业要走出上海特色,需要把握几个方向,一是科技兴农,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之路;二是绿色兴农,走绿色生态低碳循环之路;三是产业融合,走农旅结合,综合发展之路。

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志辉表示,为了提升柑橘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上海高校、科研单位和产业部门在上海市农委、科委支持下开展了新品种引进、果园土壤改良、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革新等多项研究与联合攻关。先后引进了“红美人”、“不知火”、“沃柑”、“美国糖橘”、“由良”等品种,开展了施用有机肥、蚯蚓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微生物菌剂肥等的土壤改良方法,还分别在崇明、长兴岛等地进行了宽行密株、橘园生草、隔年结果、省力化栽培模式等试验示范。今后,科研人员将继续做好控产、提质、增效三方平衡,让本土柑橘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海努力打造的都市绿色高效农业更为契合,充分展现“小而精”特色,让柑橘也能从平价的“大路货”变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精品”。

这些意见对崇明柑橘的产业转型应该是有一定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