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之乡如何破解“三老”困境(一)
编者:近年来,在奉贤“中国黄桃之乡”、浦东“南汇水蜜桃”产地、金山蟠桃生产基地等地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三老”困境。
所谓“三老”指的是:树老、地老、人老。
树老:树龄老化,产量、品质呈下降滑坡态势。
地老: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团粒结构变异,土地严重板结,通透性差。
人老:劳动力队伍年龄结构偏老。
“三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瓜果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土地谁来种?
针对“三老”问题,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发表观点。
瓜果之乡如何破解“三老”困境(一)
现状:
地老。关于“地老”问题,说穿了老年人种地,掌握的技能,就是习惯性使用化肥,将化肥的用量发挥到了极致。长期大量使用化肥的后果就是造成土壤团粒结构变异,土地严重板结,通透性差,不但加速树体老化,而且导致果实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经济效益下滑,这是真正的问题。
人老。关于“人老”问题,说穿了农业是一项弱势产业,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年轻人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导致蓝领农民青黄不接,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十年前说3个农民200岁,十年后说4个农民300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K线图一直呈上升趋势,没有年轻化的迹象。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树老。关于“树老”问题,我觉得不是个问题,相反到是一次机会。此话怎讲?“树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到了一定的树龄就要更新换代。树不老,谁愿意更新换代?因此说“树老”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抓住“树老”的机会?把问题转化成更新换代的发展动力,这才是《热点讨论》的核心和关键。
原因:
劳动强度高,枯燥乏味。现在的桃园几乎都是高密度栽培,机械化作业程度极低,开沟施肥、清园搬运全是体力劳动,干的都是苦力活。年轻人谁愿意当农民?
薪酬待遇差,经济收益低。近年来,果园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成本增高,营销成本大幅攀升,产品卖价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农场主效益不高收益低,农民工薪酬待遇差。年轻人谁愿意当农民?
瓜农的形象差、颜值低。起早摸黑,面朝黄土背朝天,热的时候热,冷的时候冷。夏天被晒的黑不溜秋,冬天被寒风吹的黑不溜秋,丢失了风度,丧失了容颜。年轻人谁愿意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