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瓜果行业协会

Shanghai Melons & Fruits Association

柑橘抗寒防冻技术(一)
来源: | 作者:丁德宽 | 发布时间: 2020-12-15 | 5142 次浏览 | 分享到:

《晏子春秋》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齐民要术》说: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所以,永远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种果树必然碰到的一个问题——自然灾害风险。要理解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含义。在水果种植中从来没有人定胜天这种说法。必须对自然和气候能够正确认识并保持足够谦虚敬畏的心态。台风、洪水、高温、寒潮等自然灾害仍然是农业生产的巨大风险。

一、冻害对柑橘产业的影响

南宋《避暑录话》1135年记:橘极难种,吾居山十年,凡三种三槁死。其初移栽,皆三、四尺馀。一岁便结实,累然可爱。偶岁大寒多雪,即立槁。虽厚以苫覆草拥,不能救也。对于防御柑橘冻害而言,只有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的柑橘品种,在气候适宜的地区,采取科学的方法种植,才能够有效避免柑橘冻害的发生。

1.从20世纪50—21世纪初,我国亚热带地区柑橘遭受了1955,1969,1977,2008年四次大范围的严重冻害。从实际的灾情记录看,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年产量, 而且由于受冻伤的树体需要几年才能逐步恢复,有些地方死树毁园须重新栽种新苗,造成损失非常严重,减产分别达到55.1%,36.7%,70.6%和33.9%。

2.从发生区域来看,我国柑橘栽培的北缘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冻害威胁,发生频率高、冻害程度严重、经济损失大。

3.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有所升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冬季平均温度升高的同时,强寒潮天气、短时间剧烈降温、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还是时有发生。

二、冻害类型及特征

1、冻害类型

柑桔冻害,通常是指零度以下低温对柑橘植物造成的伤害。当温度降至柑橘树体不能忍受的负值低温时,就引起柑橘冻害。其特征与干旱受灾相似,表现为叶片萎蔫、落叶和枯梢。

 冻害一般指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多由于细胞间隙结冰所致。即遇到寒流时,温度骤然下降,柑桔细胞内的水分来不及外渗就在细胞内结冰,受冻细胞很快死亡,造成柑桔冻害。

 寒害,一般指温度不低于零度的降温对树体造成的伤害。如油斑病、落花落果等。

2、主要特征

症状表现:根颈或枝干基部树皮爆裂,晚秋梢及叶片出现水渍状斑块,叶片卷曲、萎蔫干枯,枝梢逐渐死亡。在不同地区,可以根据低温程度及其持续时间长短、柑橘品种、砧木、树势和冻害表现等具体情况判断柑橘冻害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减灾措施。

3、全国柑橘冻害分级标准

0级。枝叶基本无冻,无落叶现象,一年生枝无冻伤,主干无冻害,树势正常。一级。叶片因冻脱落量小于40%,除个别晚秋梢略有冻斑外,其余枝梢无冻害,对当年树势、结果基本无影响。二级。40%~70%叶片因冻脱落,一年生枝部分冻伤、冻死,影响树势和当年产量,但两年生枝无损害,树势易恢复。三级。70%以上叶片枯死脱落或宿存,大部分一至三年生枝条冻死,当年无产量或严重减产,树势受严重影响。四级。叶片全部冻伤枯死,秋梢、夏梢均冻死,主枝、主干受冻,树势伤害严重,冻后培管不善有死亡可能。五级。全株冻死,丧失萌发能力。

三、冻害成因

柑桔冻害的发生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气象学因素和植物学因素。

 1、气象学因素(外因):最主要的是低温强度和低温持续的时间,其次与土壤和空气的干湿程度、低温前后的天气状况、低温出现时的风速、风向、光照强度以及地形、地势等有关。

低温强度与持续时间:由平流降温引起的寒潮、大风、降雪,以及由雪后转晴的辐射降温引起的霜冻,都会造成柑橘受冻。其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冻害越严重。

冻害前后的天气情况:如果冻前温度较高,干旱,少雨,气温骤降,冻后天气晴朗,光照强,温度骤然升高,冰冻和解冻的速度太快,均会加重冻害。

地势、海拔:平坝水田低洼地比浅山丘陵地受冻重。海拔在540米以下的平坝区容易受冻,冷空气从坡地向平地流动,如遇低洼地形,冷空气停滞,形成霜穴,受冻就更加严重。

2、植物学因素(内因):主要是指柑橘树体的抗寒力强弱,树体的抗寒力越强,冻害越轻。

柑桔树体抗寒力强弱的因子包括品种、砧木的耐寒性、树 龄、晚秋梢停止生长的迟早、结果量的多少及采果的迟早、植株长势、病虫为害情况、肥水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到柑桔的冻害及其程度。

品种之间的差异:柑桔的每个品种,在其历史演化和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其对外界温度的特有要求,即耐寒性各异。在冬季,如果降温过程比较平缓,金柑类可以抵抗-10~-12℃的低温,大多数宽皮柑桔品种可以抵抗-7~-9℃的低温,甜橙类和柚类可以抵抗-5~-7℃的低温。

在宽皮柑桔中,以本地早、温州蜜柑较抗寒;红桔次之。每品系中的品种间表现也不一样,其规律是早熟系比中、晚熟品系耐寒。树龄、树势:青壮年树抗寒力大于幼树、老树。树势健壮、负荷均衡的树抗寒力大于旺而不壮的树和衰弱树。管理水平:管理粗放,园地荒芜的,长期偏施氮肥的,枝梢管理不到位,晚秋梢抽生多,果园郁闭、修剪不当,病虫害猖厥,冬季管理不当或时间偏迟,造成根系受伤不能及时愈合的果园冻害严重,反之较轻。树体负荷及采果早晚:结果太多,养分消耗多,树势弱,抗寒力降低。采果期延迟,采后来不及冬管,树势得不到恢复,受冻也较严重;而结果少,采果早的桔园树体恢复好,树势强,受冻较轻。砧木的影响:枳壳砧较酸橙、香橙砧抗寒。嫁接部位越高,抗寒性越强。

四、防冻减灾技术

提高抗寒防冻的能力和水平,是我国柑橘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自然灾害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改善果园基础设施,提高柑橘栽培管理水平,做到“灾前科学预防,灾后合理施救”,灾害可以减轻。 柑橘的自然灾害损失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有时甚至还可以完全避免,关键在于提高柑橘产区广大果农和技术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并使之能及时贯彻到田间地头。

1、适地建园。选择缓坡地建园,避免坡脚及沟槽低洼地栽树。选择阳坡建园,避免阴坡栽树。选择谷口向阳开阔地带建园,避免背风地带栽树。

利用有逆温层效应的区域建园坡脚、山窝等洼地柑橘更易受到冻害,海拔较高的半山腰的柑橘反而安全,这就是逆温效应。晴朗无风的夜晚,辐射冷却导致冷空气下沉,聚集在洼处,而暖空气上升停留在半山腰,形成暖带。这与通常海拔与温度的关系相反,即逆温。逆温层一般离基准地面几米到一百米以内,要充分利用山地逆温层。

充分利用水体周边有利小气候。大型水体可以储藏大量热量。寒潮降临时,水体将热量释放,可以降低气温的下降幅度。如海洋,湖泊,大型水库以及大河周边。

充分利用山口地带小气候优势。山口地带一般会有冷暖气流昼夜出入,不易结霜,柑桔冻害风险低。

2、选择抗冻品种及耐寒砧木。常见品种抗寒性排序:枳壳>酸橙类>红橘类>本地早>大分日南一号大浦>宫川兴津>南丰蜜桔>杂柑>椪柑>脐橙>柚类。

3、培养健壮树势,增强抗寒能力。32字:改良土壤,精耕细作。科学施肥,培肥地力。合理排灌,干湿适度。合理负载,稳定树势。

4、适时采收,恢复树势。引导桔农适时、分批采收,顺价销售,防止果实长时间挂在树上,使养分消耗过度。北缘柑橘谨慎推广延迟采收和留树储藏。

5、采后迅速清园,防治病虫。采果后应迅速对果园进行一次清理,剪除病虫枯枝、刮除树干老翘皮,将园内的残枝、落叶、杂草清除出园,以降低越冬病虫基数,减轻来年柑桔病虫害的为害。在此基础上,要尽早喷施1-2次药剂,重点防治炭疽病、树脂病和红蜘蛛。同时结合施用2次叶面肥,以恢复树势,增强抗寒能力。

6、适度修剪,控好秋梢。对8月底以后抽发的晚秋梢全部抹除,促进树体养分积累,增强抗寒力;对过长的早秋梢在9月上旬留15—20cm摘心,促其老熟。

7、重视采果肥。采果肥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施肥,这对桔园越冬非常有利。采果后应及时深施采果还阳肥,过迟则不利于树势恢复,树体不能安全越冬。有条件的可在采果后喷2-3次叶面肥,能迅速补充养分恢复树势。采果肥应以有机肥为主, 配合施入磷肥、氮肥或复合肥等,施肥量占全年的45%以上。

8、合理灌水防冻。关于桔园冬季灌水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意见,有人说灌水可以防冻,也有人说冬天灌水加重了冻害,其实灌水是一个很好的防冻措施,但灌水的方式方法不对头时就可能加重冻害。一般秋冬干旱时桔园灌水有很好的防冻作用,而土质粘重的湿浸平地桔园灌水就可能加重冻害,一定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在寒潮来临之前灌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树体越冬抗寒能力。

冻害来临前一周左右根据墒情适当灌水是减轻冻害的重要措施。过早没效果,过迟会加重冻害,如冻前雨水充足,则灌水作用不大。依据我县天气情况,把握在12月25日左右为宜。浅山丘陵无灌溉条件的桔园,可在雨季结束前进行树盘覆草,防旱保墒,能减少干旱威胁,促进树势健壮。

作者简介:

(丁德宽系农业推广研究员、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陕南柑橘综合试验站站长、陕西省城固县果业技术指导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