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十年前,这里毗邻滩涂,物产不丰,大人小孩总得往海里、滩涂上跑,捞点蟛蜞、腌点冬瓜,就是极好的下饭小菜了。20年前,这里仍然是东海边有名的穷村,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元,许多人外出打工。
如今的这里,一只西瓜撬动全村大发展。近几年来,中国特色村、全国文明村、上海市级庭院文明示范村、上海市“我最喜爱的乡村”等荣誉纷至沓来,美丽庭院建设如火如荼,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门口”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串起12个服务延伸点……
三五十年前,这里毗邻滩涂,物产不丰,大人小孩总得往海里、滩涂上跑,捞点蟛蜞、腌点冬瓜,就是极好的下饭小菜了。20年前,这里仍然是东海边有名的穷村,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元,许多人外出打工。
如今的这里,一只西瓜撬动全村大发展。近几年来,中国特色村、全国文明村、上海市级庭院文明示范村、上海市“我最喜爱的乡村”等荣誉纷至沓来,美丽庭院建设如火如荼,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门口”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串起12个服务延伸点……
经历着翻天覆地变化的“这里”,就是东海之滨的浦东新区书院镇塘北村。
一只西瓜撬动大发展
1998年,塘北村种植的都是水稻,村级经济落后,村干部薪酬连年拖欠。支部书记刘芹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办沪郊首个由集体经营的村级小农场,村委会承包农民的田地,村干部带头学种8424西瓜和甜瓜。起初,大家有些将信将疑:“小小西甜瓜,真能带领我们翻身吗?”刘芹弟带着村干部们一起动脑筋搞种植,四处联系销售,第一年,这些瓜田便产出净利润12万元,不仅结清了村干部被拖欠的报酬,集体经济还有了积累。
第二年,村委会以一半价格将大棚承包给农民,带动村民一起种瓜。后来,塘北村又成立了以刘芹弟带头的田博合作社,创立上海首家“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农村合作社党建品牌。多年耕耘,书院镇塘北村特别是“田博”已成为上海西甜瓜的一块金字招牌,屡获上海农博会金奖等荣誉,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也实现了飞跃。
依托党支部领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的创新探索,塘北村走出了一条纯农地区依靠发展特色农业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之路。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8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万元,高于全市水平20%。到了2013年,塘北村的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3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3万元。据统计,2019年,村可支配收入达32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万余元。
村容村貌大变样
有了经济基础,塘北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了。带着敢为人先的一贯脾气,塘北人的河道整治、“五违四必”、“美丽庭院”打造、“家门口”服务等工作都走在全镇乃至全区前列。
为了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最后一公里”以及困扰各地农村的秸秆焚烧问题,塘北村兴建了一处占地300平米的垃圾处置房,引进2台有机垃圾处理机、1台秸秆粉碎机、电瓶车、车间除臭清风等高科技设备,采用“分级处理、逐段降解”的方法,使污水达标排放。塘北25个村民小组、1700余户村民实现了“垃圾分类达标户”全覆盖,每天收集到的约20桶湿垃圾经过无害化发酵,加工成有机肥料,无偿提供给农户使用,使农村垃圾有了好去处。
塘北村还建起了“三小园”和“三百园”,村民在自留地种下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营造出优美的田园风光,村里将原先堆放垃圾等的闲置空地整辟出即百果园、百菜园和百姓舞台。行走在村里“八纵四横”的道路间,樱花大道、河边步道、现代农业基地、“口袋公园”、塘角嘴休闲区与农田风光交织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人心和睦乡风和谐
塘北村的美丽庭院建设格外重视文化引领,定下了从“塘北农耕、塘北民间、塘北民俗、今日塘北”四个篇章来打造乡愁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主基调,各家各户的宅院围墙上都挂着好家风好家训的村民格言。同时,把美丽庭院建设寓于“家门口”服务中,通过党建引领“家门口”服务,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这一惠民工程。目前,塘北已推出结合党建服务点、睦邻点、老年活动室、妇女之家、姐妹微家、休闲广场等12个“家门口”服务延伸点。这些点与点之间错落分布、功能各异,为美丽庭院建设提供了空间阵地和民情通道。
乡村之美,美在人心。塘北村通过开展“十佳志愿者”、“十佳三小园”、“十佳好婆媳”、“十佳好邻里”的评选,开展“小手拉大手”为老服务、“新24孝”、“家风家训”格言征集等活动,传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廉洁护家、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构建温馨和谐的塘北家文化。
塘北村新建的一处休闲公园,500张村民照片组成的“笑脸墙”上写着“我爱塘北”的口号,整体造型酷似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这让人不由联想到走进塘北村时,在村委会办公室旁边看到的大型宣传口号:“每一天都是新的起步”。是的,塘北村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这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缩影。 (来源:新民晚报)